查看原文
其他

马敏: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充满首创精神的博览会!

马敏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6-11


 

今天,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的主旨演讲。习近平指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是国际贸易发展史上一大创举。这体现了中国支持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发展自由贸易的一贯立场,是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支持经济全球化的实际行动。


今天的《光明日报》14版刊发我校马敏教授文章《与时俱进的国际博览会——写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召开之际》,该文回顾了博览会的前世今生,以有助于读者了解博览会的历史、认识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特点与创新。


回顾博览会发展历史,不难发现,创新、创意与创造始终是国际博览会永恒的主题,因时而异、与时俱进则是其最根本的特征。


博览会旧译“赛会”,国际博览会则旧译“万国赛会”“万国博览会”,起源于18世纪的德国、英国和法国等。1761年英国艺术协会在伦敦举办了为期七周的“艺术、制造和商业”展览会,“奖励农具及各种器械赛会之举,是为劝业会权舆之始”(朱肇飏:《论各国赛会之种类及沿革》,《商务官报》第五册,第二期)。1798年法国在巴黎举办首届工业展览会,通常被视作更为正规的近代博览会的起源,“1798年法国设博览会于巴黎,是为欧洲博览会之滥觞”(金子坚太郎:《论博览会之沿革功效》,《外交报汇编》第10册,第64页)。此后,从1801年到1849年,法国又先后举办了10届类似的展览会。

1851年伦敦举办“万国工业品大博览会”的场所——“水晶宫”

博览会从囿于一地一国的“内国”博览会发展为各国参与的国际博览会(international exposition)或最大规模的世界博览会(world exposition),则是始于1851年在英国伦敦举办的“万国工业品大博览会”。此会从1851年5月1日在伦敦海德公园正式开幕,到当年10月11日闭幕,共有来自10个国家的1.8万名参展商带来了约10万件展品,各国前往参观者多达630万人次。此次空前盛会,不仅留下了一座用30多万块玻璃建造的“水晶宫”,而且极大促进了工业革命后世界科技、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无形之中,商业赖以发达、工艺赖以振兴……以故世界历史、人类思想,至此为之一变”(芸生:《世界万国博览会之起源》,《中华实业界》第2卷,第7期)。此后160余年间,各国相继举办了各种类型的大型国际博览会和世博会共90余次,国际博览会遂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1928年,为了协调统筹国际博览会的召开,由法国发起,专门成立了国际展览局(BIE),总部设在巴黎。截至2013年4月,国际展览局已有166个成员国。


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展出的中国艺术品

近代西方兴起的“博览会热”很快也将古老的中国席卷其中。1866年,清朝总理衙门首次接到邀请参加将于次年举行的法国巴黎博览会,却视之为“聚珍聚宝会”,置之不理,仅例行公事式地“札行总税务司转饬各商遵照”(《外交档》,《各国赛会公会》,01-27-9-1)。1870年,奥地利为举办1873年维也纳博览会,又邀请中国前往参赛。清政府最初仍百般推诿,后经奥国公使一再请求“酌量助彩”,始勉强同意“如有愿持精奇之物,送往奥国比较者,悉听尊便”(《外交档》,《各国赛会公会》,01-27-4-1)。但因响应者寥寥,遂决定由海关总税务司洋员德璀林、粤海关税务司包腊等负责采购商品代表中国前往参展,这是中国正式参与世博会之始。从此,由海关洋员包揽中国参与国际博览会事务成为惯例,以致晚清中国参与的20余次国际博览会,几成“赫德之赛会”(因赫德曾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多年)。直到1905年左右,清政府方才意识到国际博览会的重要性,于是年底颁行《出洋赛会通行简章》20条,从赫德手中收回了出洋赛会的主办权,改由中国政府自主办理。据学者统计,晚清时期,从1866年到1911年的46年中,中国总共收到至少80次国际博览会的邀请,其中,清政府组团参加13次,寄物参展6次,派员莅会11次(赵佑志:《跃上国际舞台:清季中国参加万国博览会之研究(1866—1911)》,《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第25期,1997年)。进入民国后,振兴实业的呼声日高,中国继续参与到大型国际博览会之中,尤其在1915年于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中国代表团更是获得空前成功,中国出品共获奖章1211枚,其中大奖章57枚,名誉优奖章74枚,金牌奖章258枚,银牌奖章337枚,铜牌奖章258枚。“不惟中国赴赛以来所未有,亦各国历次与赛所罕见也”(陈琪主编:《中国参与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纪实》,第296页,1916年12月)。


在参与国际博览会的同时,近代中国也开始尝试自办各种类型的博览会。其中最为著名者,分别有1909年在武昌举办的“武汉劝业奖进会”、1910年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1928年在上海举办的“中华国货展览会”、1929年在杭州举办的“西湖博览会”。但这些博览会要么属地方性博览会,要么属全国性博览会,均非严格意义的国际博览会。直到1999年中国在昆明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方称得上真正意义的国际博览会。2010年中国举办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才最终实现了几代人的百年“世博梦”,使中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博大国。

博览会之与时俱进,不仅体现在伴随着早期经济全球化、工业化的脚步,其举办形式从一地一国之会,发展到国际、全球之会;从单纯的展品陈列、展示和评比,到综合性的观赏、研究、推广;从最初的工业、经贸之会,到集庆典、展陈、集市、会议、娱乐诸种元素为一体,包罗万象的人类“经济、科技、文化领域的奥林匹克盛会”,而且,还体现在其实质内容的不断深化、提升,其主题紧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重大课题,随时代之发展而发展。如19世纪至20世纪早期,国际博览会大多侧重于工业与技术方面的成就,宣示工业革命在全世界的推进,人类近代许多重大科技发明,如蒸汽机、火车、汽车、缝纫机、打字机、留声机、电报、电话、电影等,最初都是通过博览会的介绍而传播开来,逐渐得以普及。仅在19世纪末,根据博览会递交的评奖报告,就有几百种新开发产品,忠实记录了人类提高生产率、改善生活质量、不断走向繁荣的历程,堪称人类进步历史的里程碑(阿尔弗雷德·海勒著,吴惠族等译:《文明的进程:世博会的发展与思考》,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7页)。进入20世纪下半期后,世博会则更为关注与人类前途命运相关的更加广泛、宏大的主题,诸如人与自然、人与科技、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和谐、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源、交通、污染等。1964年纽约世博会的主题是“通过理解走向和平”;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的主题是“对进步的反思”;1998年里斯本世博会强调对“海洋,未来财富”的关注;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涉及“人类-自然-科技”的讨论;2005年爱知世博会提出对“自然的睿智”的阐释;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在举办方式上,世博会也更加注重体现人性化、大众化、娱乐化,通常都设有主题公园供参观者游览,有各种各样的音乐会、舞会、影院、游乐场供参观者休闲。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国际博览会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其组织形式、实质内容、主办方式、呈现方式都处于不断变化、发展、调整和丰富的过程之中,因时因地而异,但万变不离其宗,归根到底是要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于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因此,商品贸易和科技进步始终是一切博览会的起点和原点。国际博览会之与时俱进,也包括了以更高级的形式回到以商贸和科技为中心的专业性博览会,以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商品贸易的需要。如果说,上海世博会致力于宏大、广泛的“人与城市”的主题,本届进博会则更专注于中国和世界今天所面临的经贸问题的挑战,并就解决这一问题给出中国方案,这同样是与时俱进的体现。


其实,经贸主题与国际博览会不可分离,博览会实质上就是脱胎于商品交易会。博览会的英文名称通常以exhibition、exposition、fair为常见。其中fair一词原指集市,源出于拉丁语feria,意为节日。显然,这样的集市往往是融贸易与庆祝、娱乐为一体的,类似于中国的庙会。西方博览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这种融商业贸易与娱乐活动为一体的大型集市——fair。但博览会对古老集市的借鉴是间接的,并且逐渐摆脱以集市为代表的商品交易的特征,更注重商品的展陈、宣传效果。法国于1798年首次在卢浮宫前院发起工业展览会,其目的就是为了展开与英国的商业竞争,为期4天的展览会取得很大成功,一大批滞销的挂毯、地毯和陶瓷产品被推销了出去。第二年,法国在练兵广场搭建专门的建筑来举办第二届工艺展览会,并规定展品只展不卖,同时为了吸引观众,又把过去集市所具有的喜庆、娱乐因素吸收到展览会中,营造一种欢乐的气氛,使之初步具备了近代博览会的雏形。博览会的后起之秀美国在举办世博会时,为突出博览会的商贸、集会特性,往往不将博览会译作exhibition或exposition,而通常译作fair,如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1939年纽约世博会、1962年西雅图世博会,以及1984年路易斯安那世博会等均是冠以world's fair之名。众多的企业赞助更成为美国后期大型国际博览会的主要特点。


对清末民初中国而言,博览会所具有的扩充商贸、振兴实业的特点和功效,更是其最大的吸引力之所在。在遭受各国列强侵凌,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商务凋敝、实业不兴的困境下,博览会所具有的促进商贸和经济发展的功能,最为中国朝野上下所关注,人们通常将博览会称作“商品赛会”,视之为“商战”利器。如《盛世危言》的作者郑观应便指出:“泰西以商立国,其振兴商务有三要焉:以赛会开其始,以公司持其继,以税则要其终。赛会者,所以利导之也”(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30页)。1906年,商部劝导商人赴意大利参加博览会,主要也是出于商务上的考虑,“各国举行赛会,考厥宗旨,无非以组织商务为目的。兹各国所造之器,所产之物,罗列其中,使人知所考求,以为国计民生之用”(《申报》1906年9月23日)。此外,人们普遍认为,在对外贸易中,博览会能有效地促进出口的扩大,挽回中国丧失的利权。如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博览会,中国商人专门设立了茶磁赛会公司,以挽回利权为职志,“本公司创设本意原在推广出口货物,挽回固有利权,庶使我国商务不致江河日下”(《茶磁公司重订章程及外务部批》,《大公报》1903年5月8日)。


从上可见,以经贸为主题举办国际博览会,非但没有脱离博览会的本意,反倒是回到了博览会的传统与本源:即通过博览会促进商业贸易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此次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召开,其最有新意和创意之处,还并非是重新回归到博览会的经贸传统,而是在对外经济贸易中着重强调进口,不再像过去那样着重强调出口,它是有史以来世界上第一个完全以进口产品为主的大型国际博览会。简言之,此次进博会有创新,有发展,是一届充满首创精神的国际博览会。


从博览会历史发展进程观察,相较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历经61年的广交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具有如下的时代背景和重要特征:

第一,它是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背景下召开的,必将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动能、新平台。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已居于全球第二位,进出口总量居于全球第一位,面对当前大变局中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我们有充分底气和信心,通过举办一届前所未有的大型国际进口博览会,致力于共同打造自由贸易的新平台,拓展各国经贸合作的新渠道。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这不是一般性的会展,而是我们主动开放市场的重大政策宣示和行动。”显然,举全国之力办好国际进口博览会,既是中国以开放再扩大支持经济全球化,维护多边主义和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实际举措,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和现代新型市场体系的内在需要。


第二,它是中国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出口与进口并重,主动扩大进口,主动开放市场,以中国方式推动解决国际贸易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大举措。相较于广交会进出口并举,但以出口为主不同,此次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一个重大特征,便是立足于扩大进口,满足内需,从“卖全球”到“买全球”,为世界各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拓展渠道。40年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已使中国形成全球最大规模的国内市场,过去五年,这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市场累计进口额占全球进口总额的十分之一。未来五年,中国将进口超过10万亿美元的商品和服务,具有十分巨大的进口潜力。此次进博会共有80多个国家设立国家展,国家综合展约3万平方米,企业商贸展约27万平方米。如此之大的展示体量,势必能充分释放中国的进口潜力,不仅能服务共建“一带一路”,而且能为各国产品出口提供新的商机,为世界共享中国发展红利搭建新平台、开启直通车。


第三,它为通过扩大进口产品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打造世界一流的中国品牌提供了新机遇。伴随中国的快速发展,我国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国际进口博览会恰好可以通过扩大进口适销对路、人民满意的商品、技术和服务,丰富国内消费的多样化选择,引导境外消费回流,推动消费升级,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元化、差异化消费需求,使普通百姓从中受益。从各国所提供展品看,其中不乏大量高精尖优质产品,为此进博会还专门设立了智能及高端展品区,这显然有助于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工艺,提升我国产品的质量和水平,增强产业竞争优势,以供给侧改革推动中国品牌走向世界一流,共建互利互惠、共享双赢的世界现代化经济体系。


“一切始于世博会”。自国际博览会诞生以来,便以创新为灵魂,不断实现自我突破与超越,催生了无数的创造与发明,造福于人类。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召开,是国际博览会历史上的又一次突破与创新,充分彰显了中国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决心和信心,我们一定要以此次进博会为契机,紧扣时代主题,不断与时俱进,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

(本文转载自《光明日报》)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博览会史研究团队简介

华中师范大学从1980年代早期开始研究中国博览会史,至今已经形成了一个以马敏教授为首的包括朱英、付海晏、洪振强、乔兆红、夏松涛等近十人的研究团队。


第15届经济史学大会“中国与世界博览会——历史与现实的比较”分会场合影,左起:付海晏、马敏、艾险峰、洪振强


马敏教授在研究中国商会史时逐渐拓开中国博览会史研究,在近三十年时间里,马敏教授不仅研究博览会史卓有建树,而且还引导乔兆红、洪振强、付海晏、夏松涛、王强等人进入博览会史研究领域,逐渐形成一个研究小团队,至今他们的研究已经涉及到有关博览会史的一下几个方面:第一,博览会与中国近代化。第二,博览会与近代科技文化传播。第三,博览会与近代民族主义。第四,近代国货展览会。第五,根据地、解放区与新中国的展览会。第六,博览会与大众娱乐。第七,博览会中的人物。第八,重要的博览会个案。

部分研究成果


马敏教授分别于1985年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和1988年在《近代史研究》上发表了《清末第一次南洋劝业会述评》和《中国走向世界的新步幅——清末商品赛会活动述评》。


朱英教授于1988年在《史学月刊》上发表了《端方与南洋劝业会》一文。这些是中国最早的有关中国博览会史的专题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引起较大反响。


马敏、洪振强合写的《民国时期国货展览会述论(1910-1930年代)》是第一篇系统研究近代国货展览会的论文,相继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3000字以上。



编辑了一本论文集《博览会与近代中国》(2010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获得学界好评。出版了三本专著《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博览会事业(1851-1937)》(2017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博览会与武汉城市社会》(2013年,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博览会事业》(2010年,湖北人民出版社)。



研究团队至今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学术月刊》、《史学月刊》、《学术研究》、《江苏社会科学》、《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等十多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同时产生了博硕士学位论文多篇。


马敏教授在第15届经济史学大会“中国与世界博览会——历史与现实的比较”分会上做报告


时至今日,研究团队不仅产生了一批研究成果,继续深化中国博览会史研究,而且宣传世博会等博览会,宣传和研究当今中国的博览会,在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



马敏教授在“世博论坛·白云黄鹤芳草地——‘两型’社会的城市”湖北专题论坛上主题演讲


【推荐阅读】

徐勇教授代表作《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增订本)正式发布!

从“金花集团”到“长安芯”,华师这位校友助力中国经济

世界500强!厉害了,我的华师!
华中师大教学节闭幕,这些获奖名单你一定要看!
微视频丨华师一分钟

华中师大宣传部舆情与新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罗子莹 梁志宇【实习】

图片: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官网

信息来源:光明日报、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博览会史研究团队

投稿邮箱:huadaguanwei@163.com

欢迎大家积极来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